2006-10-17

透视中国第一大商帮:浙商的成功秘诀

  浙商是什么:浙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农民;他们的产业都是低层次的,他们的规模都很小……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浙商之草根版

  知名的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广东商人次之。在上海,在沪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投资发展。

  浙商的实力和活力从以下不完全统计名单可以窥其全貌: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开创中国私营企业家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首次投票评选中,此前没有全国性知名度的华立集团懂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年中国商人”榜首,而在总共8人中,浙商就有2人。而《福布斯》的富豪榜,浙江人更是常客:从“中国50首富”中的9位,到百富榜上占据17席。在我国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占比超过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而在2000年,“500强”的浙江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席,一省就独占 1/3强。2001年,前十名增加到5家,或者说7家,因为第一名联想的杨元庆,第七名上海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都是浙江人。而这每一家民营企业身后,都站着一个或一群身家殷实的浙商。

  浙商的江湖

  浙商的发家史其实并不神秘,而且可以说有些让人失望。早期的走私、制假、售劣使胆大的农民商人捞到第一桶金,他们把这些商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同时,开始编制一张辐射全国的销售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市场出现了,浙江成为全国日用小商品、轻纺及机械加工产品的集散地,流通带动了乡土企业成长,而市场与企业两轮驱动,完成了浙商的原始积累。这样一直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从流通中的资金沉淀到实业之中,专业市场形成的流通优势催生了劳动密集型和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实业模型,在各地冒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专业工厂。浙江现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户。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有多大,举个例子,温州人做起打火机,韩日打火机企业歇业,温州的服装业停产,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将没有衣服穿。浙江商人对全国的贡献不只在于它创造了多少,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别处令人发愁的重复建设,在这里反而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在这里,你经常看到的是,如果纺织行业赚钱,几乎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都摆起了织机。听说养珍珠挣钱,全村上下挖鱼塘,邻里看村,村镇模仿,“重复建设的恶果”,在浙江出现了300多个销售过亿元的特色产业区,每一个产业专业区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小业主。这些小企业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交换实现生产链接,获得外部经济规模,或通过专业化协作进入大龙头企业主导的价值链。而作为大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当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和集约优势,避免大企业病。在浙江,实现这种规模经济,有种在以前的经济地理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协作配套,以及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符合良性经济生态平衡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极具竞争优势。

  浙商的后WTO时代

  正当浙商纵横四海的时候,经济界和学术界都发出了一个疑问,浙商会像以前“晋商”、“徽商”一样走向消亡吗?应该看到,浙商外出经营走的一条是自发、自闯、自助的路子,态势强劲的同时也存在着习惯于单打独斗的局限。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浙江人经济呈现从流通到生产,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网络的优势,但多数浙江人外出是受到后发省份优惠政策的吸引,产业层次偏低,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商贸流通行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要素产业介入不多。有的是图优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是低位转移、异地重复,浙江扔掉的,外省捡过去。

  一些专家认为,浙商应该有深刻的危机感,浙商要往思想的深处走。过去是靠胆子,现在还要靠脑子。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经行不通,靠无序竞争挖第一桶金也已不现实。浙江有不少企业积累了三五百万资产,就认为原始积累完成了,这个想法是危险的。浙江的企业在完成实物的资产积累以后,必须先人一步努力积累无形的、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不同于他人的核心技术专利,不同于他人的品牌价值。

  但也有人认为,即使到了全球统一市场的时候,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市场还是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服水土”问题,浙江地域文化个性鲜明,重商思想以一贯之。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本土化的东西,才有全球化的价值。而且浙江企业已开始走出去,目前,大规模的企业扩张已经开始,鲁冠球和汪力成已经在美国收购了包括三家上市公司在内的二十多家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制,放眼全世界,真正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浙商的可学性,易模仿。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平民,他们中的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是农民,他们无资金、技术、市场,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成长,浙商中的大佬也是如此,他们有的是知识和资本,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组合才能,他们的三流人力做出一流效益的本事,他们是天生的企业家。

油价下跌未必好消息

人们已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油价方面的好消息了。在数周之内,原油价格已下挫20%,跌至每桶60美元左右。多数人会认为,油价的这种走势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是利好消息。然而,详加审视后会发现,这则消息或许暗示着一件更令人不安的事情:整个工业化世界的经济活动即将放缓。

就在三年前,油价还一直在每桶30美元左右徘徊。自那以后,由于原油需求强劲、供应方面的反应速度迟缓,以及去年这个时候卡特里娜飓风 (Hurricane Katrina)导致的价格飙升,我们看到油价一路稳步攀升。今年8月份,原油交易价格达到将近每桶80美元的峰值水平。

油价近来的回落似乎是件好事:油价下跌能降低通胀水平。这种作用非常直接,因为总体物价指数包括一些与石油相关的商品。油价下跌也有一些间接的益处:把石油作为投入要素的企业能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燃料价格如此一目了然,消费者也将向下修正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

但正如对油价翻番原因分析所显示的那样,这并非事情的全部。一直以来,油价高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持续增长的原油需求,而高需求又是四年超常经济增长的结果。在石油消费量开始猛增的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们知道,从短期角度而言油价与需求密切相关(反之亦然)。自2001年以来,美国大举推行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得益于此,该国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全球需求增长方面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消费者需求维系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而蓬勃发展的住宅市场(以及近来的企业投资)也为其提供了支撑。但目前住宅市场已明显放缓,使2007年的增长前景受到影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上周警告称,这种放缓可能蔓延至其它领域。事实上,上周五公布的新增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备受关注的指标处于去年9月份飓风造成的一次性下跌以来的最弱水平。

我们也不能指望其它主要经济区域将接过全球增长的指挥棒。在欧元区,今年早些时候开始的复苏主要是出口强劲增长的结果。当美国消费者意识到,自己无法抽出更多的住宅资产再买一辆德国汽车时,这种推动力也将部分消失。尽管一些国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班牙和法国)的国内需求颇为强劲,但态度强硬的欧洲央行 (ECB)已决心避免通胀再有丝毫抬头。与此同时,所有欧洲大国都决定收紧财政政策。此外,目前日本经济状况的改善最初也归因于强劲的外部需求,其经济实力和增长势头都不足以推动全球增长。

我们目前看到的油价下跌,是需求走软预期的结果,而非由于供应方面的改善。这使得这种下跌比乍看上去更令人担忧。如果油价继续下跌,将表明全球需求会维持疲弱走势。更糟糕的是,它还将影响价格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是增加产能投资和更高效率利用世界稀缺资源所需要的。所以,别高兴得太早,油价下跌这个好消息或许会变成坏消息。

汇率变灵活 热钱开始逃离中国

“是否加息,应该看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定,目前宏观调控正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调控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项政策都会保持持续、稳定。”央副行长吴晓灵在14日举行的2006(中国)银行家论坛上作出了上述表述。

央行加息暂缓

央行13日刚刚公布的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截至第三季度末,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增幅分别较上月出现回落,而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两项重要指标,货币供应量及贷款增幅越高,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就越大。央行认为,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为33.19万亿元,增幅比上月低1.11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2.1万亿元,增幅比上月低0.9个百分点。这也是近几个月来,两项指标首次出现超过0.5个百分点的双双下滑。

金融专家认为,统计数据和吴的表态意味着央行出台进一步紧缩信贷政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是会密切关注着经济和通货膨胀的情况,第四季度可能不会再加息。

不过,也有银行界人士表示,虽然贷款增速已得到初步遏制,但今年前9个月,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76万亿元,超过了央行年初制定的2.5万亿元的指标,因此央行紧缩银根的脚步恐怕难以打住。

汇率灵活性提高热钱开始逃离?

央行日前发布数据,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2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距离万亿美元大关似乎指日可待。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虽总共增加约468亿美元,但比第二季度的增加额760多亿美元,减少约200亿美元。此外,三季度中国外贸顺差再创新高,约为487亿美元,而同期外汇储备较之少约20亿美元。专家认为,这意味着热钱开始出现逃离。

国务院研发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国际热钱开始逃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汇率的灵活性提高,波动幅度加大,使得投机性的资本流入受到阻隔。而且美元兑人民币也改变了前期只涨不跌的现象,出现既能上涨又能下跌的双向波动,更多反应市场供求关系。

他指出,从去年汇改到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4%左右,但是美元在近几个月内就升值超过2%,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空间。此外,美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 5.25%,高于人民币3%。也就是说,目前用美元赌人民币升值并不划算。此外,国家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也促进了国内资金走向海外,所以外汇储备增长放缓。